东北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
12月25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由研究人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在采集到的30余万份一手数据和国家统计数据基础上完成的。
《报告》全景素描了我国农村教育现状与成就,专题分析了我国农村教育问题与挑战,研判了农村教育发展趋势,并对农村教育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在学前教育阶段,《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多项指标进步明显。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比2012年提升了23.6个百分点,小学招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达99.5%;乡村教育部门和事业单位办幼儿园数占57.87%,全国在园幼儿普惠率达87.78%;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
在义务教育阶段,《报告》提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成效明显。义务教育在校生数持续增加,2021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数达1.58亿人,比2012年增加1339.34万人; “十三五”以来,义务教育总体城镇化率达81.91%,义务教育城镇化进程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 2021年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90.9%,随迁子女依然以省内流动为主,占57.8%;2021年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1199.20万人,与2012年相比减少1071.87万人,减幅达47.20%。
《报告》同时也对我国农村教育中的问题作出了提示,比如,虽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步明显,但城乡教师差距依然存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城乡差距总体依然较大;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猛,但条件保障落后于发展速度,教师缺口依然较大;随迁子女升普通高中机会有较大增加,但机会差距依然存在;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投入普遍增长,但中职增幅偏低。
《报告》认为,“十四五”期间,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激发乡村学校创新活力等方面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依然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
面对我国农村教育的未来和挑战,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代表课题组提出了建议。“要继续树立乡村教育自信,探索适合乡村的教育发展道路;其次,要深耕定向培养计划,打造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此外,还要激发村校办学活力,形成自主创新的乡村教育格局。”
邬志辉介绍说,乡村学校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仅仅依靠外力是不够的,从根本上说还必须激发乡村教育主体的内生能力和发展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让乡村学校成为现代教育变革的实验室,为中国教育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创出一条新路来。
最新评论